PE 发泡布
挤出机的故障排查需要结合设备运行状态、工艺参数和成品质量综合分析。以下是常见故障类型、可能原因及排查方法,附操作逻辑和解决建议:
可能原因:
排查步骤:
观察皮带状态:停机后检查皮带张力(用手指按压,挠度应≤15mm),磨损严重时需更换。
检测减速机:测量油温(正常≤60℃),油位不足时补充润滑油(推荐 46# 抗磨液压油),异响时需拆解检查齿轮磨损情况。
测试电机控制:用万用表检测变频器输出电压是否稳定,替换可疑元件(如接触器、编码器)。
可能原因:
料筒内混入金属异物(如螺钉、碎料块)。
原料塑化不良(温度过低或螺杆转速过快)导致结块。
螺杆与料筒间隙过小(长期磨损后未调整)。
排查步骤:
手动盘车测试:断开电机电源,手动转动皮带轮,若阻力过大需拆机检查。
检查原料状态:观察进料口是否有结块,测试原料含水率(建议≤0.1%),必要时烘干处理。
测量间隙:停机后用塞尺测量螺杆与料筒间隙(标准值 0.2-0.5mm),磨损超限时需研磨或更换部件。
可能原因:
热电偶接触不良或损坏(信号传输不稳定)。
加热圈局部烧坏或接线松动。
冷却系统失灵(如水冷管道堵塞、风机故障)。
排查步骤:
校准温度传感器:用红外测温仪对比显示温度与实际料筒温度,偏差超 ±3℃时更换热电偶。
检查加热 / 冷却元件:逐个测试加热圈电阻(正常值 5-20Ω),断路时更换;检查冷却水路流量(建议≥2L/min),清理堵塞杂质。
可能原因:
加热接触器触点烧蚀或固态继电器(SSR)击穿。
控制线路断路(如保险丝熔断、温控表故障)。
原料含水率过高(消耗大量热量用于蒸发水分)。
排查步骤:
电路检测:用万用表测量加热回路电压,无输出时检查接触器线圈(阻值约 100-200Ω)和温控表参数设置。
原料处理:抽样检测原料含水率,超过 0.3% 时需烘干(建议 80℃/2 小时)。
可能原因:
排查步骤:
校准发泡剂系统:用肥皂水检测气管接口气密性,用标准流量计校准注入量(误差≤±2%)。
优化工艺参数:提高螺杆均化段温度 5-10℃,降低转速 10-20rpm 以延长塑化时间。
可能原因:
熔体塑化过度(温度过高或停留时间过长)。
冷却速度过慢(冷却辊温度>40℃)。
牵引速度过快(拉伸比>3:1 时易破泡)。
排查步骤:
调整温度曲线:降低机头温度 10-15℃,增加冷却辊水循环量(水温控制在 20-25℃)。
匹配牵引速度:确保牵引速度与挤出量比例为 1.2-1.5:1,通过称重法计算实际产量(如螺杆直径 90mm,产量约 80-120kg/h)。
可能原因:
原料塑化不足(温度低或螺杆转速慢)。
过滤网堵塞(杂质积累导致压力波动)。
机头流道有死角(熔体滞留碳化)。
排查步骤:
提高塑化效率:将加料段温度提高 5-8℃,增加螺杆压缩比(推荐 3:1-4:1)。
清洗过滤系统:定期更换过滤网(建议 40-60 目,每 8 小时检查一次),清理机头流道残留物料。
可能原因:
排查步骤:
校准模口间隙:用塞尺测量模口四周间隙(偏差≤±0.05mm),调整螺栓至均匀。
检测牵引系统:用气压表校准两侧气缸压力(标准 0.3-0.5MPa),检查牵引辊表面平整度(跳动≤0.1mm)。
定期保养周期:
关键参数记录:
建立《设备运行日志》,记录螺杆转速、各段温度、发泡剂流量、牵引速度及产品合格率,便于追溯故障规律。
易损件备件:
常备传动皮带(型号如 SPA1250)、加热圈(功率 3-5kW)、热电偶(K 型)、过滤网(50 目)等,缩短停机维修时间。
通过 “望(外观)- 闻(异响)- 问(工艺变化)- 测(参数)” 四步法系统性排查,可快速定位故障点。若涉及电气控制或精密部件维修,建议联系专业工程师处理,避免自行拆解导致更大损坏。
